二戰(zhàn)之后,許多國家為適應(yīng)快速重建的需要,在城市里大量建筑了平屋頂住宅樓,上個世紀(jì)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。我國的城市住宅樓幾乎也都是采用了平屋面系統(tǒng),但很快就發(fā)現(xiàn)了外觀基本相同、樓頂漏水滲水等問題。于是大量的斜坡屋面住宅樓又重新出現(xiàn)了,造價增加不多,卻解決了平頂樓的冬冷夏熱問題和滲漏水問題。
坡屋面之所以防漏性好,是因為坡屋面有15度以上的坡度,與平屋面相比,“排”重于“防”,“導(dǎo)”重于“堵”,屋面不會積水,自然就不易滲漏水了。此外,坡屋面一般是以瓦片作為防水層面,瓦片較小,上下左右搭接而成一個完整的坡屋面,春夏秋冬,寒暑變化,瓦片熱脹冷縮自如,其防水層面不易破壞。坡屋面的存在還起了與下面房間的隔離作用,故能夠在不采取其它措施的條件下,使下面的房間隔熱保溫。
由于房頂坡屋面的設(shè)計和建造可以千姿百態(tài)、五顏六色,于是房屋漂亮了,更具個性化了,城市美觀了,許多舊的平頂樓也紛紛進(jìn)行了平改坡改造,目前坡屋面系統(tǒng)已成為我國住宅建筑的主流。
坡屋面的主材料各式各樣:木板、樹皮、竹條、茅草、麥桿,甚至還有石片等等。但這些材料防水性差、壽命很短,直到人工燒制的黏土瓦出現(xiàn)后,才算有了真正的屋面材料。所謂“秦磚漢瓦”,說的是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出現(xiàn)黏土瓦了,這種瓦呈圓弧片狀,用黏土制作成形后,高溫?zé)Y(jié)而成,為黑灰色,蓋瓦時一排排相互正反搭接,片與片呈魚鱗狀。這種瓦片很小、很薄,很容易破碎。如今,除城市中一些仿明清的建筑還使用外,已很少見到。
近代又出現(xiàn)了一種機壓成形的黏土瓦,俗稱“土洋瓦”,意即從西洋引進(jìn)的,由泥土制成的瓦。這種瓦同樣須經(jīng)高溫?zé)Y(jié)、面積較大、每平方米約14-15片,顏色有黑灰色和土紅色兩種。由于要經(jīng)過高溫?zé)Y(jié)、變形較大,蓋在屋面平整度差,且紅色的土洋瓦時間不長就容易發(fā)黑,很不美觀,也屬國家禁用范圍。